【中国科学报】 不用除草剂也能“斩草除根”

2023-10-27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李晨设置

A+ A-

3位国际杂草专家和强胜(左三)等人在田间交流生态控草技术。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

10月中旬,江苏省淮安市凌桥镇的一处稻田,金灿灿的稻谷颗粒饱满。田间几乎没有杂草。

原来,这是一处稻麦(油)连作可持续生态控草技术试验田,已连续开展了8年试验。在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杂草研究室教授强胜团队的降草减药可持续生态控草技术加持下,田间杂草几乎被“斩草除根”。

远道而来的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史蒂夫·鲍尔士,现场观察了应用生态控草技术的田地。在澳大利亚,鲍尔士团队发明的与杂草作斗争的办法是:通过大型机器将杂草和作物的种子区分出来,再用机器把杂草种子粉碎后还田。他看过强胜团队的试验田后连连称赞:“除草效果明显,且操作并不复杂。通常,简单便捷的技术更易被农户接受并推广。”

虽远隔重洋却异曲同工

一项生态控草技术将两个远隔山海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一天,鲍尔士接到了强胜打来的电话。原来,强胜在国内注意到了鲍尔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于是主动联系介绍自己深耕多年的生态控草技术。

强胜的生态控草技术简单来说有4个优点——“一网打尽、一举两得、一管到底、一‘捞’永逸”,这是农户实实在在看到的生态控草。

其中,“一网打尽”是指用尼龙网拦和捞就可以除草。“一举两得”是指每年在小麦收获种植水稻前实施一次生态除草,能惠及一年的水稻和小麦两季作物。经过测算,该方法在达到除草效果的同时,促进水稻和小麦平均增产约10%。而“一管到底”,是指严密监控杂草数量持续减少的动态变化,精准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一“捞”永逸,则指一般经过3年左右的持续生态控草,田间杂草数量大大减少,当杂草种子库降低到每平方米两万粒,能捞出的草籽每平方米不到千粒,就可以免除网捞。

当鲍尔士现场了解生态控草技术后,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非化学除草方法从理念上与他的方法相通,生态控草既经济又环保。陌生是因为不同国家农业耕作环境不同、在具体生态控草操作上不同。

“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加强在生态控草模式上的交流合作,向全世界推广生态控草。我们应对当前杂草防治挑战所采取的不同绿色防控措施,算得上是殊途同归。”鲍尔士说。

生态控草迫在眉睫

斩除田间杂草,是每年最让农户头痛的事之一。

“去年,有的农户打了四五次除草剂,效果也不好。”淮安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主任张军坦言,每年农户都花大力气对抗杂草,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除草剂有时非但不是田间“解药”,还有可能成为田间“毒药”。长期大量施用化学除草剂,不仅让杂草产生抗药性,更增加了除草剂的使用量,不利于作物生长和环境安全。

田间杂草为何总是“春风吹又生”?张军告诉记者,杂草之所以灭除不尽,根本原因是土壤中存在杂草种子库。按照常规除草技术,在小麦或水稻种植期间,至少应各使用3次除草剂。

“在全球范围内,除草剂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田间控制杂草手段,对提升作物产量十分重要。”鲍尔士说,虽然除草剂使用起来简单高效,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不可避免会使杂草产生耐药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找到除施用除草剂以外的控制杂草的办法,实现可持续、可循环的生态除草”。

强胜认为,要达到这个战略目标,未来植物保护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开展减少除草剂使用量的杂草绿色可持续治理。

“三招”让杂草发生量减少60%以上

记者站在试验田边仔细寻找,没有在田间找到杂草的踪迹,而旁边的对照田内,杂草丛生。

试验田是如何做到有效控制杂草生长的?原来,要想“斩草除根”,必须从土壤中存在的杂草种子库入手。

强胜团队通过“断源”“截流”“竭库”,减少种子库的输入量、缩小土壤种子库规模甚至耗竭种子库,从而减轻或免除草害。简单来说,就是应用灌溉期进水口拦网截流及蓄水期漂浮草籽捞除技术,阻断外源杂草种子的传入、减少种子的回馈,加快种子库的耗竭。

试验田边的沟渠里安装了过滤网的进出水口。强胜介绍,这便是“截流”措施,小麦收获后、水稻种植前,将水灌入田间,在沟渠、田块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过滤网,拦截随灌溉水流传播的杂草种子。

“截流”之后,便是“网捞”环节。在水深约15厘米的田间旋耕耙田,杂草种子漂浮于水面,大部分的秸秆被埋入土壤中。大约经过两小时,杂草种子就被风吹拂集中到田边或田块角落,这时使用50目尼龙网兜直接捞出漂浮的杂草种子即可。

“倘若种子漂得满田都是,那捞起来就费劲了。”这项技术不仅占尽“地利”,还占了“天时”。他解释,由于我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每年需要打捞种子的季节风向较为稳定,种子在水里漂起来后,就被吹到田里一角,平均每亩地漂浮种子打捞时间只需要4到10分钟。

强胜介绍,经过2至4年的生态控草,种子库总规模(密度)可降至初始的一半以上;田间的杂草种群密度降至初始的60%以上;继续采用“截流+网捞+一次化除”的控草措施,种子库规模和杂草种群密度会继续下降。当种子库总规模缩减至每平方米约2万粒时,只使用“截流+网捞”的措施,便可维持种子库低规模发展,从而控制地上部分的杂草发生量。

生态控草有望全面推广

“农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拍照上传田间草情图,系统定量监控杂草群落消减动态,专家精准给出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的次数。农民根据系统建议,调整除草剂使用方案,做到降草减药,实现标本兼治。”强胜介绍,该技术已经在淮安试验示范点连续开展8年试验。

示范点数据显示,种子库规模和杂草发生量均降低了90%;除草剂使用次数从稻、麦两季共5次,降到仅需一次常规土壤或两次茎叶处理,减少化学除草剂用量60%以上。此地土壤种子库的潜杂草群落少于3万粒每平方米,已经网捞不出多少杂草种子,实现了一“捞”永逸。

“按照往常一季使用3次除草剂算,一亩地要使用价值20元的除草剂,加上人工费,一亩地除草成本至少得60元。而采用生态控草技术,一亩地除草成本只需要20元左右,大大降低了除草成本。”张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降本增产效果,推广相关技术自然更快更好。强胜介绍,该技术实施后至少减少60%的化学除草剂使用量,降低成本30%以上。同时,还明显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压力、延缓了杂草抗药性的增长。该技术除了适用于稻麦(油)连作外,还适用于单季稻、双季稻、稻田综合种养等。

原文链接: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10/376783.shtm?id=37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