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农业才是“走在前列”的农业?未来的农业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场景?江苏应如何多点发力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3月15日,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专家研讨会,来自产学研一线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结合专业领域、研究视角和工作实践,从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管理、高素质新农人培养等多个方面深入研讨交流,积极把脉支招,为江苏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探索实践路径。
科技引领为粮食安全注入“源动力”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被称作农业的“芯片”,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
“202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突破1.47亿吨,对外依存度超19%;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90亿,粮食总量需增加70%;中国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为45%,距离发达国家的60%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用一组数据指出加速良种培育工作的紧迫性,“培育高产、抗疫、抗病虫、优质专用、资源高效,且适宜机械化种植的良种,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势在必行。”
近年来,以生物基因、量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生物技术(BI)与信息技术(IT)的融合发展,将驱动国际生物育种迈向BT+IT的智能设计4.0时代。”万建民院士指出,“生物育种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江苏应积极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进种业向机械化、智能化、精准化、工程化迭代升级,用更多更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生产高品质的种子除了要精耕研发培育环节,还要搭载良好的繁育制种方案。通过统一连片布局、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生产技术措施、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种子回收的“六统一”标准化管理,多年来,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建立起近70万亩的高标准繁种基地,培育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50多个,建成了可供品种改良应用的种质资源材料20000多份。作为种业企业代表,董事长丁涛分享,“下一步,我们将把更多的预算投入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研发领域,运用先进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溯源体系,从加工端起进行监测管控,提高繁种质量,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饮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谷物消费比重有所下降,对肉、蛋、奶等食品的需求不断攀升。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我国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不用养猪,就能吃到猪肉。”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原校长、教授,肉品质量控制及新资源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光宏团队进行的细胞培养肉技术研究正是对“未来食品”蛋白质来源多样性的探索。细胞培养肉不仅可以更快速地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偏好,还因其所需要的水、土壤等显著减少,呈现出更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属性。2019 年,周光宏教授团队用猪肌肉干细胞培养出我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该成果使我国进入国际同类研究的前沿。“中国作为最大的细胞培养肉市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未来有望形成千吨级产业规模。”周光宏教授分享,“目前,团队部分科研成果已进入中试工厂,加速推进细胞培养肉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农人”队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要振兴关键要解决“谁来种地”“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种地”的问题。
目前,我国“三农”工作面临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乡村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现状,导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制约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是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实质上又是人才驱动,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依靠教育。”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长、教授陈发棣坦言,“江苏在农业领域的平台建设上有很好的基础,但农业类院校仍存在生源质量“洼地”困境。”
陈发棣建议,“要改革农科生的招生培养就业机制,提升报考涉农学科专业的吸引力,引导更多培养出的优秀农科生继续学农、为农。应进一步探索完善‘公费农科生’培养计划,为农业农村基层订单式培养人才,做到‘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定向培养’。提高农科专业生均拨款,增加农科学生奖助学金额度。对于从事农业农村基层岗位工作的农科生给予相应补贴,并畅通职级、职称晋升通道,让农科生‘下得去、留得住’。”
新质生产力要求突破性、颠覆式创新,对农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应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跨领域交叉、多元协同创新是一条重要路径。
“我们团队目前有10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在30多岁,毕业自计算机、生物科学、农业科学、人工智能等26个学科专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是一支年轻且融合的队伍,所长任妮骄傲介绍,“去年起,信息所秉持‘全所一个团队’理念,针对智慧农业多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等特点,聚焦‘设施果蔬、特色水产、稻麦灌排、数字育种’四个智能化场景,构建‘场景+链式’的科研组织方式,一年来成功立项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部省级重大项目、课题6项。”
其中,“AI番茄”智能化生产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3月时节,冬季的寒气仍未完全散去,位于南京郊区智慧温室内番茄苗正处在人工智能调控的15℃适宜温度下,舒展藤蔓、吸收水肥养分。“以前温、水、气、肥全靠经验决策,如今在智能温室内,可以依靠云端智能化精准控制每项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智能系统下生长的小番茄亩产可达2万多斤,大番茄亩产达到4万多斤,以10元一斤的批发价计算,每亩地一年也有40万的产值。”任妮表示,“从农业科学知识,到物联网、信息化技术,搭建这样的智能温室,需要许多领域的人才共同参与。以多学科交叉融合赋能新农科发展,让农业生产得以产生质的飞跃。”
全产业链升级赋能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核心在农业技术现代化、智能化。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曹光乔向大家描绘了江苏省昆山市陆家未来“智慧田园”无人农场上的“繁忙”景象:广袤无垠的试验田间,无人驾驶的播种机前进、倒退、转弯,行驶自如;微型气象站、多光谱无人机、土壤传感器等全方位监控着田间的“风吹草动”…… “喝着咖啡、吹着空调,就能把地种了”成为了已然到来的“未来”。
“智能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农业高科技战略必争和产业化重点领域。”曹光乔指出,当前,江苏农机装备制造和应用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在水稻、小麦的种植上,已经基本实现从深松耕播、施肥、插秧、植保、收获、烘干到秸秆还田的全程机械化、无人化装备作业体系。曹光乔建议,“接下来,江苏应重点推动农业生产工具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智慧化发展,培育一批综合性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高端应用场景,让更多智能装备研发成果实现落地。”
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生产智能农机设备的企业,也是江苏先进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
自2021年起,久富便在吴江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加大智能农机的研发投入力度,目前,已在江苏、浙江等地建设、落地多个无人农场,根据将各个农场的特点,融合当地基础设施与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在内的硬件设施,以及包含种植方法、控制平台等软件设施,因地制宜地形成智慧无人农场方案。董事长徐正华分享,“智能农机生产需要长时间的田间试验验证,研发周期长、难度大,需要政府、科研院校、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多方支持下,我们乘势发展,在农机生产领域获得先机,成为制定国家‘无人化农场’标准的重点参与单位。”
“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公众等共同参与。”江苏大学智能农机装备理论与技术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徐立章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高效能的科技体系机制,推进与之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我们应依托新技术,强化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在确保数字安全的基础上打破信息‘壁垒’,加大科研信息开放程度,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条升级。”
江苏是农业大省,多年来,致力于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农业。全省粮食生产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农业生产信息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6个百分点……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王荣平分析表示:“江苏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提供坚实支撑。”
“如今,我们已经看到耕地荒山上能够种出万亩蔬菜,盐碱地里能长出连片瓜果,生猪进了高楼、坐了电梯,鸡鸭不再浪迹天涯、到了工厂,鱼虾不但可以在循环水中长大,还可以乘坐养殖工船到深远海中野蛮生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易中懿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违心而新,这一幕一幕当中,呈现出农业智能化、精简化、绿色化的趋势和方向,这也是我们科技创新接下来要重点主攻的方向。”(图片来源: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李梦迪
原文链接:
https://m.jschina.com.cn/v3/waparticles/01166a4745744b46bdaf900b32795c42/fNeTcng8kYMCJU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