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奋斗成就梦想

作者: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来源: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2-10-14

发展历史

学院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最早可溯源至1922年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农业专修科农艺系土壤门(专业)。1952年,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金陵大学农学院土壤组和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1996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朱显谟、王德宝、刘有成、章申,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宗道、蔡道基、张佳宝、沈其荣先后从这里走出。

学院秉承“奋斗成就梦想”的精神文化,坚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和农村源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农学-生态-环境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努力建设面向国际生态环境学科领域学术前沿、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

党建引领

学院党委紧紧对照学校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全面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广大师生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底线守护、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和力量凝聚”资环党建五项计划,通过凝练弘扬“奋斗成就梦想”的新时代资环精神、开展新教师“入职第一课”和“青椒俱乐部”活动、打造“师生共同体”、举办“生态文明公开课”等活动,积极构建符合基层办学组织特点的党建工作有效机制,努力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双一流”建设发展优势。

学院党委和土壤系教师党支部分别入选江苏省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植物营养与根际健康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一流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通过实施班、大类招生、金善宝书院等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和“三全育人”等举措,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与复合应用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全方位夯实“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多项教学成果或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

学院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项教学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门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项创新创业项目分别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学科建设

学院围绕重点建设学科,统筹布局师资队伍、平台、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建设内容。以解决重大问题和作出杰出贡献为中心,集中配置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撤销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综合实力位于ESI生态环境领域全球前1%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我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和江苏省A类(优秀)优势学科,在第三轮(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并列第一,第四轮(201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为A+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年发布“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以来,连续5年在该榜单保持全国第一。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213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资源与环境评议组秘书长、国家973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青年特聘专家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农业部和江苏省科研创新团队等近10个。

学院8名教授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4名教授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多位教授长期任职国际学术组织或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编委。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学院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坚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和农村源的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科技创新主导方向和农学-生态-环境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重点领域,加强国家及各类省部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有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东南沿海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0余个。近年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及省部级一等奖20余项。年到位科研经费1.0亿元左右,2021年发表SCI论文260篇左右(单篇平均影响因子7.1)。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等多个资源环境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转让和示范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

国际交流

依托教育部“科创中国”“一带一路”专业科创院等国际交流平台,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合作,拓展学科新方向。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派出多名教师、研究生海外访问、进修,举办数场不同规模国际会议,强化了学院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发展和完善传统课堂讲授、双语教学、学术论坛、暑期学校、国际著名学者讲习培训等多形式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科国际交流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建立和完善了与国际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2017年,将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作为自然科学类博士生培养的必修环节要求写入培养方案。